第(2/3)页 尤其令欧洲人受打击的是:一开始大明的人根本不信欧洲人自己会印刷,气的有老外专程回家一趟,运一大堆印好的圣经过来。 瞧瞧,我们也会! 照多年前去世的太医院御医王肯堂的说法,欧洲圣经不光两面都有字,而且还能防水,真是甚异之。 除了印刷术,大明的农业,也是叫欧洲传教士们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 现在大明的整体农业水平,以钦天监监士汤若望的一句话总结,“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一些农民生产场面,都叫欧洲人开眼,好像这压根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样。 水稻一年三熟,稻田里还养鱼防疟疾,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里还详细记录,大明农民用竹料包好鸭蛋,点稻草加热,严冬竟也能孵蛋。 欧洲人:是不是吹过了??? 吹的还不只是这家伙一个,很多知名传教士也开始集体吹大明,还是往上天了吹。 在杭州城居住过的传教士曾德昭说:“西湖水极其清澈,我甚至能看到湖底的细沙了,杭州城也相当干净,因为那里的明朝人民勤劳,还有成熟的卫生管理体制和垃圾回收制度,他们的身体素质非常好,都对生活非常积极。” 然后这货一住就是十几年,现在都没走。 曾对崇祯二年大明军队火器情况不以为然的西班牙教会传教士拉达回去之后也对腓力四世有一说一,盛赞大明的农业: “中国土地的肥沃、美丽,富有和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异常,太高太大了。如把他详细写出,那就需要几大册。” 好些常见农具,欧洲人更是称奇。 福建地区能灌溉到山坡的大型水车,曾被传教士们称赞,而真在欧洲引起热潮的,却是东南农村扬谷常用的农具——扬谷扇车。 这种老农具出现在西汉时期,发展到明代,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改装成了闭合式,还有轮轴和摇手,两个人就能快速操纵。 这种民间非常常见的玩意儿,却因其强大的生产效率,引来欧洲人哄抢。 很多百姓上报,说是有洋毛子老外趁自己不注意偷偷运走了自家的扇车。 这事儿怎么办? 第(2/3)页